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

有關健保藥價調整
健保藥價又要調降了!這是兩年1次的「盛事」,所謂的「盛事」:就是幾家歡樂幾家愁,不符合成本的藥廠,無所謂的藥廠(原本藥價就低,砍個幾元無關痛癢,或者早已轉型賣自費品項者)
一一浮現。
我有一個問題,在心中質疑了許久,問了幾個藥商與藥界的同仁都無法獲得滿足的解答!
為何一顆藥,原廠定價10多元,台廠卻只要1-3元就可以製造成功?
是國外原廠太笨了,還是我國藥廠程度優異,可以用最低的成本,原料,製成一模一樣的東西?
以某外國原廠高血壓用藥「脈x」為例,一顆藥健保局定價14元,進價幾乎是原價,國內廠一顆藥健保給付9-13元,進價平均不超過5元,基於利潤差異的考量,各大醫院診所偏好使用「脈x」的台廠藥,而除非萬不得已(病情需要,甚至是病人指定)才會使用原廠(完全沒利潤,再加上健保採浮動值計算(如健保局核定本月點值須x0.8 ,一顆「脈x」利潤=14x0.8=11.2元,
但進價仍是14元,開一顆藥-14-11.2=-2.8元,也就是每開一顆原廠「脈x」要賠2.8元! 開越多賠越多,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預見台灣健保局給付即將由台廠藥全包。
那為何原廠藥還是大家的最愛?答案在於品質,以及品管的穏定性。吃原廠「脈x」慣了的病人,
一換到台廠,可能得加重劑量或加上第二腫血壓藥,藥物可能會越吃越多種,其實健保局應該要感謝原廠的,不只健保局、台灣的醫生及台廠藥商也是,因為一顆原廠藥由研發到製成,就不知要花多少時間、人力、消耗多少材料,再加上動物以及人體實驗(PhaseI~III),又得花上大把財力追蹤以及記錄調查(有些跨醫院的大型研究,收集2000-3000人,一追蹤就是5-10年,好不容易通過美國或歐洲衛生署認証,上市以後又要花一堆經費培養專業人才教育醫生如何用藥,再於本國實行小型臨床實驗,再請主持此研究的醫師再來辦演講場次教育其他醫生……而這一大堆的功夫,只不過保障5年,5 年專利期一過,台廠迅速接手、畢竟OEM比自創品牌與研發來的省事又便宜,何況台灣又是有名的「代工國」,可惜的是僅管外觀做的唯妙唯俏,使用了就知道,治療效果還是沒有原廠的好!
台廠的好處是,只要告訴醫師,這顆是「脈x」的台灣版,醫師馬上進入狀況,不需再多加教育
即會使用此藥。
如果我是原廠藥商,面對健保局如此殺價,我會寧可退出台灣市場(台灣相較於歐、美、中其它國家算是小國,用量相當少) 讓台廠自己相互廝殺,而想當然爾、台灣的藥廠絕對沒有足夠的資源及資金來教育醫師,頂多只能提供一些外國實驗的數據與論文給醫師自行解讀,台灣的醫師只好「剉列等」,等待醫療糾紛發生,(醫療糾紛發生的原因之一:台灣藥廠的製藥品質不一,100mg的藥含量不一定是100mg
,可能50或80mg都可能,因此藥的效力無法確定,其二:藥物的副作用,到底是原藥品成份的副作用引起病人不適,還是製成技術不同導致副作用的產生,醫師雖不清楚,但病人都會算在醫師頭上)
更重要的是,台灣因沒有足夠的資金與資源研發專利藥,因此要等原廠藥等專利期期滿後才可以製造,這一來就落後外國5年,5 年等專利5 年等醫師培養臨床經驗,習慣台廠藥,台灣的治療技術可以因藥物而落後10年!這部份健保局、台灣的藥廠沒有想過,民眾自然更不會知道!
可憐的還是相信健保局砍藥價有理的普羅大眾! 至於健保費用調漲的理由,按常理應該是要提供更好的醫療環境,但調漲後的金額如何分配不明,不過肯定不是提供更好的用藥環境,因為醫師的臨床藥理教育不重要,藥物的研發也不重要,服藥的普羅大眾服藥後有何後遺症也不重要,那到底什麼重要?請您告訴我吧!

結後語: 其實我一直期待我們的健保局能夠有遠見一些,不要砍這些藥價,而是以獎勵的方式深耕疾病防治與衛教上,使民眾明瞭維護自己健康的重要性,少吃藥總比多吃便宜的藥好,畢竟健保局是「健康保險局」,一如其名它所執行的是維護促進健康的工作,而不是令老百姓吃了便宜的藥還沾沾自喜,不是嗎?